摘要


目的人工曝气改变土壤表面的氧化还原条件。在波动的氧化还原条件下,向湿地中引入铁会影响碳(C)和磷(P)的循环。然而,将人工铁引入湿地并不常见,也没有铁剂量指南。我们比较了好氧和厌氧条件,以验证添加铁虽然依赖氧化还原,但会影响P形态和有机C耦合的假设。材料和方法从小兴凯湖湖泊湿地随机收集24个完整的土壤芯。并收集了具有代表性的、同质的山毛榉幼苗。培养设计有两个处理因素:铁磷比(5或10)和高、低溶解氧(DO)浓度(>6和<2 mg L)−分别为1)。随机分为四组,每组三个重复,分别标记为好氧+植物处理、厌氧+植物处理和好氧或厌氧处理(对照组)。结果与讨论溶解氧浓度呈分层分布,随土壤深度降低,随时间增加而增加,尤其是在有氧条件下。在有氧条件下,Eh值通常随波动而增加。人工曝气极大地改变了水-土界面的氧化还原环境。在总磷中,45%为活性铁结合态磷,表明小兴凯湖具有较高的内部磷负荷。两种铁磷比土壤表层全铁、无定形铁和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差异;然而,观察到游离铁的显著差异。土壤无定形铁与土壤有机碳显著相关,表明氧化铁与土壤化学性质有关。结论短期孵育后,添加铁可以影响湿地中主要元素的循环,尽管这种影响依赖于氧化还原。过量的铁剂量可能会导致区域环境风险,如富营养化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。为了充分了解湿地土壤元素的行为,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对照试验。


1导言


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土壤受到干湿循环的强烈影响,干湿循环改变了土壤氧化还原环境,从而控制了生物地球化学过程(Jiang等人,2006)。湿地是水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,由于土壤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,湿地被认为是铁还原和亚铁氧化的热点,铁循环迅速(Liesack et al.2000;Weiss et al.2004)。作为一种重要的氧化还原活性过渡金属,铁可以参与主要元素(如碳(C)、磷(P)的地球化学循环;Reddy和Delaune 2008),展示了元素循环之间的相互作用。对铁输入增加的人工曝气湖泊的长期研究表明,曝气并不能完全抑制磷的释放(Kleeberg等人,2013年)。铁络合物对磷的吸附可能对氧化还原变化高度敏感。在土壤表面,高铁磷比不能抑制磷的释放(Kleeberg et al.2013)。尽管铁的应用有可能使湖泊中的磷沉淀或失活,但这种技术的使用并不常见,也没有铁剂量指南(Deppe和Benndorf,2002年)。


近年来,铁对湿地碳循环的影响备受关注(Smemo和Yavitt,2011年;Riedel等人,2013年)。有人建议,这种铁-碳组合可以促进沉积物有机物的长期保护(Lalonde等人,2012年),后者被公认为重要的碳库。在特殊的人工曝气条件下,湿地中的氧化还原电位(Eh)和溶解氧(DO)等相关环境因素在短时间内易发生变化。之前的研究(Miao et al.2006;Wang et al.2008b)已经报道,土壤-水界面的DO和Eh对土壤P释放有相当大的影响;值得注意的是,缺氧条件导致更多的磷释放到水中。众所周知,亚铁和磷酸盐(PO43−)当氧气不足时,同时累积。然而,在下一个湖泊周转期,当引入氧气时,磷酸铁(FePO4)会沉淀(Gunnars等人,2002年)。此外,有机碳的参与可以抑制这些过程(Antelo等人,2007年)。湿地中铁、碳、磷之间存在耦合关系,影响湿地土壤磷、碳水平,进而影响富营养化和碳固存;然而,在人工曝气条件下,当氧化还原条件发生变化时,外源铁输入如何影响湿地中的磷形态和碳组成尚不清楚。因此,我们假设这些短期环境变化对湿地-土壤系统的影响将反映在土壤元素的耦合中,因为许多生态过程,如铁氧化物转化,都发生在土壤中。


在我们的研究中,我们考察了小兴凯湖湿地,这是一个位于中国三江平原南部的大型淡水沼泽湿地。由于水分充足,年平均气温较低,有机质在小兴凯湖湿地土壤中分解缓慢,积累强烈。然而,湿地碳封存已受到气候变暖的威胁(Hou 2012)。农业开发产生的外源铁输入被引入自然湿地(邹等人,2011年、2012年),这显着影响了该地区的碳平衡。根据朴和王(2011)的研究报告,小兴凯湖的总磷(TP)含量正在增加。因此,进一步研究人为铁输入引起的铁、碳、磷变化,对科学保护和管理小兴凯湖至关重要。因此,我们比较了在两种不同铁输入下,通气对DO、Eh和Fe、C和P转化的影响。本研究的目的是:(1)测试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土壤中DO、Eh和铁氧化物、P形态和C组成的垂直变化;(2)分析接受外源铁输入的湿地中Fe、P和C之间的关系。


2.材料和方法


2.1采样地点、水监测和现场土壤岩芯采样


采样点位于小兴凯湖(45°16′-45°24′N,132°20′-132°50′E)边缘鹿场湖沼的典型区域(132°46′26〃E,45°13′47〃N,72m asl)。这一地区覆盖着大量的甘草丛,这是一种多年生根茎型水生草本植物,生长在潮湿的草甸和沼泽中,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部,尤其是三江平原。细茎泽兰通常在其茎、叶、根茎和根中发育通气组织,这使其能够适应淹没条件,并已成为小兴凯湖周围湖泊湿地的优势种之一。土壤表面为腐殖质沼泽,发育在深湖沉积物上,无泥炭堆积,有一薄层草根。表1提供了现场的环境特征、水体质量和土壤性质。


表1采样点水和土壤的物理化学参数。土壤值表示为平均值±标准误差


2016年7月8日至10日对湖水进行了现场监测。使用多参数仪器(美国YSI EXO2探空仪)收集以下水质数据:温度(Temp)、溶解氧(DO)、浊度(桶)、叶绿素a(Chl.a)和电导率(EC)。从10平方米的采样区收集24个完整的土芯,以尽量减少异质性,然后压入透明聚氯乙烯(PVC)(高度30厘米,直径6.8厘米)管中。在取样过程中,垂直按压每个PVC管,以收集15厘米的浸没土壤。在用橡胶塞盖住每根PVC管后,清除土壤表面的垃圾。所有这些PVC管在48小时内被运回实验室。此外,收集了具有代表性的、同质的穗状根瘤菌幼苗,并转移到温室中进行后续培养,以提高其在人工环境中的存活率。


2.2实验设计和化学分析


模拟实验于2016年7月25日至8月18日进行。PVC管在23–25°C的同一环境室中培养25天。为了避免蒸发,我们使用了一个透明的盖子,带有水的入口/出口、一个通气孔和PVC管顶部的盖子(图1)。

图1培养箱示意图


试验设计了两个处理因子(通气×Fe/P×重复),每个处理有三个重复。在实验之前,选择60株同样高度(约7厘米)的穗状木幼苗(每芯5株)用长镊子小心地植入芯中。在成功引种3天后,上覆的水被虹吸进土柱,其中含有5或10 mg L−1铁和1毫克升−1 P(Fe/P=5或10)与FeCl2·4H2O和NaH2PO4·2H2O溶液。调整曝气处理以建立高浓度(>6 mg L−1,需氧)和低浓度(<2 mg L−1,厌氧)通过分别与O2或N2连续温和鼓泡。将24个土样随机分为两组,每组具有不同的铁磷比;因此,每组包括4个处理(好氧+植物、厌氧+植物、好氧或厌氧处理)。通过将曝气管插入水中,我们人为地控制曝气通量和曝气时间,从而调节水的溶解氧浓度。在试验开始后的0、3、5、8、12、17和24天,对上覆水进行了七次监测。最后一次采样后,收集每个PVC管中的土壤表面(0–1cm),分析TP、有机磷(Or-P)、无机磷(IP)、溶解活性磷(DRP)、土壤有机碳(SOC)、总铁(TFe)、无定形铁(Feo)和游离铁(Fed)的含量。


在这项研究中,我们确定了1厘米的土壤表面作为水-土界面,从而将土壤剖面分成14层,长度为750μm,通过使用针型微电极(Unisense,丹麦)监测DO和Eh的垂直变化。使用数字pH计(PHS-3C,中国上海利达仪器有限公司)在1:5土壤/水(w/v)悬浮液中测量土壤pH。在强酸处理后,用钼酸盐光谱法萃取磷酸盐,测定TP、Or-P和IP。通过顺序IP提取(Lu 2000),区分了以下结合形式:松散吸收的P(ExP);铝结合磷(Al-P);还原剂可溶性磷,主要是铁结合磷(Fe-P);磷被连二亚硫酸钠(Oc-P)还原溶解;钙结合蛋白(Ca-P)。用0.5 mol L提取DRP−1 NaHCO3(pH=8.5),并使用钼蓝法测定提取P的含量。TFe用HNO3–HF–HClO4消化0.5小时,然后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添加盐酸羟胺进行测量。Fed和Feo含量分别使用连二亚硫酸钠-柠檬酸盐-碳酸氢钠和草酸铵缓冲溶液(pH=3.2)法测定。此外,在分光光度法中使用邻菲罗啉来测定提取的铁的含量。采用重铬酸钾加热法测定SOC。使用SPSS Statistics 21.0(美国SPSS公司)进行统计分析。基于多变量方差分析(ANOVA),比较了通气对P形态的主要影响。Pearson的相关分析用于分析铁氧化物、P形态和有机C之间的关系。计算所有平均值和标准误差,并使用Origin Pro 8.0(美国Originab公司)创建所有图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