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材料与方法


1.1实验仪器与材料


实验仪器:微电极涡动系统(Unisense,丹麦)、便携式水质参数仪(HQ40D,HACH公司,美国)、分析天平、扫描电镜分析仪(JSM-6460LV)、Milli-Q超纯水机、空气泵、彼得森采泥器等。


实验材料:白云母、绢云母、硅藻土购置于广州拓亿贸易有限公司,沸石购置于宁波嘉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,甲醇(>99.9%),亚硫酸钠(Na2SO3),有机玻璃盒(8 cm×8 cm×30 cm)等。


1.2矿物材料的表征


本实验选用扫描电镜(SEM)对矿物表面形貌进行表征,工作电压为25 kV,在背散射模式下,以10 mm的工作距离对矿物材料表面进行成像。


1.3纳米气泡改性矿物颗粒的制备


纳米气泡的制备方法有溶液替换法(如醇~水替换法)、直接滴加法、电解法、温差法、基底加热法、光催化法以及电子束、局域加热法等。本实验选用醇~水替换法制备纳米气泡,具体操作为:在室温20℃条件下,向甲醇(纯度>99.9%,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)中通入空气(300 ml/min,30 min)获得饱和甲醇溶液;取上述溶液置于烧杯中,加入一定量矿物颗粒浸润;利用Milli-Q超纯水替换甲醇(醇/水比为1:9),由于过饱和颗粒表面将生成一定浓度的纳米气泡。


1.4改性矿物颗粒的增氧效果试验


涡动系统(Unisense A/S)的不同组件安装在定制的不锈钢三脚架上,该框架专门设计用于尽可能避免传感器周围的水动力扰动,但能够承受自然水动力在海湾。电流速度由声多普勒测速仪(带有固定探头的ADV,Nortek矢量)在位于三个传感器底座下方157 mm的圆柱形测量体积(14 mm高和14 mm直径)中测量。氧气浓度通过Unisense的Clark型微电极(尖端直径小于25um)测量。使用的微电极传感器90%的响应时间低于0.3秒,搅拌灵敏度接近2%。Unisense涡动系统控制器单元记录原位涡流放大器和Nortek矢量生成的信号。EC控制器单元允许部署编程、存储(8 GB数据容量)、电源(内部锂离子电池,25°C下可自主运行约34小时)和其他单元接口连接。水流速度和浓度测量在基材表面上方40 cm处以连续模式、64 Hz进行。


在贵州典型深水湖泊红枫湖羊昌河湖区(26°27′06″N,106°23′13″E)用彼得森采泥器抓取表层沉积物,装入塑料桶混合均匀后静置培养3天。事先将微电极氧膜裁剪成1 cm×5 cm的长条状贴于有机玻璃盒内侧,用于观测沉积物—水界面溶解氧(DO)浓度变化(图1)。向有机玻璃盒填入沉积物(高度约5 cm),虹吸法加入无氧水(CNa2SO3=0.002 mol/L),模拟缺氧状态的沉积物—水界面。再将经醇~水替换的不同矿物颗粒分别投放到沉积物表面,设置两组空白实验。氧微电极测量前,用空气泵向上覆水充气,同时用水质参数仪测量水中DO浓度变化,获取0、4.40和8.80 mg/L时的微电极氧荧光变化图,进而获得DO校正曲线。在模拟实验中,将纳米气泡改性矿物颗粒投入至沉积物表面,联合应用水质参数仪和PO设备对沉积物—水界面处DO含量变化进行连续观测。实验过程中模拟装置始终处于黑暗条件下,实验温度控制在16±1℃,PO每隔12 h监测一次,实验周期为7天。

图1微电极与模拟实验装置


2结果与讨论


2.1矿物材料的表面形态表征


在以矿物为基底制备纳米气泡的时候,除了制备方法、温度以及气源等影响气泡生成量外,矿物表面形貌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。纳米气泡能较稳定的附着在平整的表面,而粗糙的表面因为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,易于生成纳米气泡。本研究通过扫描电镜分析仪(SEM)获得了所筛选的几种天然矿物材料的表面形貌图像。如图2所示,白云母呈清晰的片状,切面为层状结构,沸石呈块状,表面凹凸不平,硅藻土呈不规则的絮状,绢云母部分呈片状。通常情况下,平整的表面有利于纳米气泡的生成和稳定。

图2矿物颗粒SEM图:(A)白云母;(B)沸石;(C)硅藻土;(D)绢云母